
看了叶问,得到的感觉就是这部戏享誉过高,也可以说是叶伟信和甄子丹的组合享誉过高。
叶问的感觉就像是霍元甲。
同样的背景,同样的时代,同样的呈现手法。也许那个年代都是一样的。
叶问犯的依旧是一般港产片的毛病,剧本薄弱。
结果依旧是以武打动作为卖点。无可厚非,近年来是以甄子丹的武打片最为好看,可是,动作之余,剧本应该可以更好一些。
以前的黄飞鸿,两小时里,可以有武打,有爱情,有历史,有文化,多么好的剧本。可是,叶伟信在描写一个一代宗师的电影里,人物既没有灵魂,也没有讯息可以带出,更没有高潮。叶问就好像是用来作为卖点的电影,好让商家赚个满堂红。
戏里的人物,除了林家栋以外,完全不能让人明白其存在的价值。戏里说的兄弟情,更是莫名奇妙。北方来的武师,也很是牵强,武艺不如叶问,然后上山为寇,是要表达些什么?难道需要这样的一个人物来衬托出叶问厉害,然后需要一个让他行踪被暴露的理由?
香港导演可不可以不要把一个优点放大得把制作一部好电影的要素也忽略了。
如果一部好电影是需要时间来琢磨,我愿意等。我期待王家卫可以好好的拍一部叶问传。
*看了这部电影,我还想问一个问题 - 难道叶问是无敌的?抑或是甄子丹是无敌的?对手好像连他(们)的衣都没沾到,怪哉!
3 則留言:
上半场甄子丹好像还没入戏,比较流于表面;导演好像多用了较多的长镜,背镜,侧镜给主角来补偿甄一贯脸部肌肉不动症。如果两个旗鼓相当的演员互动拉扯飙戏是观众观影最大享受,像两个顶尖运动员在网球场上或乒乓桌上我发一球,你还一球的比拼;那么《叶问》基本没有这种演技较量;甄子丹和熊黛林夫妻感情流于表面,就像各自各在演,甄子丹和任达华的角色交流也甚少。
第一场打戏可能因为甄子丹还未入戏,感觉叶问有点分裂症,打起来忽然甄子丹上身,一下子从角色跳了出来,即使是同行间切磋比武也不忘脸露张扬之气。
对于看得太多功夫片的观众,上半场的比武套路已经审美疲劳。洪成家班在8、90年代以经玩剩了的家居杂物作武器;拿着鸡毛掸子甄子丹突然变了A货成龙,武打用了太多钢丝,而且用得很假。南方功夫大师对北方粗旷大汉,吃了黄飞鸿对严振东,《咏春》元彪对徐向东的老套路,角色却没有后者对人宿命的深度。看到战争边源仍然忙着踢馆比武的中国人,感到一点悲哀,一点无聊。
对于叶问这角色,好像没有特别的内心发挖,文字介绍他是武痴,电影又没有特别描述,上半场给人感觉是个A货中年黄飞鸿;然后是一个一面说自己很有气节,一面吃着祖粮,不屑生产,会武功的小资。当时应该是濒临战争,但叶仍然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有点莫名。后来祖家被占,一个以一打十武功高强的人,有没有反抗过?对日本人入侵的感觉又是如何?可是叶问除了搬到战乱期间仍然保持清洁如新但较小的屋子外,儿子几年间没长高半寸外,内心好像又没有特别起伏。这些人生最重要的起落,全被导演省略。
叶问那个好友棉花厂老板袁清泉(貌似有型无神的辛德勒)居然连两餐温饱的小忙也没有帮上老朋友;叶问为棉花厂出过钱,却没有考虑过到棉花厂干干活;叶问作为功夫高手,知识分子却没有考虑过当军官或文官或教官抗日,为国家出分力,反而通过林家栋的招聘去挖煤,真莫名其妙吖!叶是名振一方的高手,日本军也想用他当教军,为什么政府军就没有这打算?如果有,叶问为什么会拒绝?
叶片继续发挥其小偷本色,剽窃他人创意,把别人的东西顺手拈来,把cinderella man招工干活的画面抄过来。可是人家是百份百真人真事,叶片基本是瞎编;人家主人公是个劳动阶层,叶是个资本阶层(虽然变小了); 人家背景是二十年代大萧条,没有知识的劳动阶层是被动的,叶背景是抗战年代,叶是名振一方的高手,又是有关系的大户人家,知书识墨的人,能做的应该比一个没有知识的劳动阶层多好多。除了那些指定动作外(道场,擂台)(所有民族英雄片都用上),叶问几乎就是个很被动的人,还要他的好友清泉低身的劝告:乱世之际,应该教些自保的武功给大家。好友的强劝,强于自己的觉醒,叶问的独善其身,令人吃惊。
片中唯一高潮是中国人为米和日本人比武,但因过分弱化中国人的脑袋和体力而削弱了感染力。看着所有中国人都被描写得是一面倒无色无味无臭的笨蛋,苍白的饭团,感到很悲哀;只有叶问是高大全扁平,如果是这样,中国就可悲啦 ;日本人是典型的脸谱坏人。
那场指定动作道场打戏百份之九十非原创-抄了托尼.贾《冬荫功》最后一敌几十人(扭锁关节招式);李连杰的《精武英雄》道场一敌十日本人(分腿一字马折骨,手挡飞身飞腿打法);《龙吻》一敌十个黑带(地上翻滚冲出人群突击,一打三连续快攻快挡等)。《冬荫功》那场是十分钟的打一个镜头不间断,现在是一分多钟用太多分镜快镜等电影技巧付助。被抄的片子是原创动作,叶片是拾人牙慧的大庸俗。以往港片为什么出名,是因为国外都是来抄港片;现在贱到抄别人的东西。一分钟打着那几个豆腐般不济的日本喽罗,够屌是应该去打那开枪的日本人!
棉花厂授徒没有像《赞先生》般详解咏春而成为国际有名的咏春电影教科书,作为咏春武学大师的伪传记片,实属可惜;而抄了《精武英雄》的套路,却没有陈真的浑然天成;棉花厂工人打架抄了洪成家班在8,90年代玩剩的杂耍套路,却没有洪成电影的热闹活力,熟悉的画面再没有新意。本来很期待叶问闻名的六点半棍却是很失望,太多近身镜快镜,镜头彻换过于频繁,几乎看不到甄子丹和的棍末端在同一镜头出现,那又如何可体现六点半棍的精妙?叶问之前没有为家人更安定生活去工厂上班,话说是不想打扰工厂;可他在打伤三个日本人后才去工厂上班,教人咏春,难道不知道日本人在找他吗?那不独是打扰工厂,还会带来杀身之患,叶问活了半个世纪的人,这样也想不到?不合情理的剧情硬伤处处。
那个风筝的画面是抄《追风筝的孩子》,叶问真历害,抄的电影部部经典。沙胆源一拐一拐的背镜,叶问追出就是抄了《狮皇争霸》黄师傅雨中追破脚的鬼脚七。沙胆源被当众脱裤羞辱,逐投奔山寨,剧情牵强多余;金山找除出场时的气势,很快就像全部甄叶的电影容不下配角的肚量,沦为小丑。
最后一场大boss决战大家都说过一面倒的打法比较假和缺乏高潮,又抄了什么在擂台摔倒,日本人暗算等的套路,然后大扇特扇一番。是不是说武功多好也不及一粒子弹?
无名朋友,你写得真好!
无名朋友,谢谢你的看法。
想必你也看了很多的香港电影,才会如此了解这部戏的不足。
是的,你说得没错,整部戏的感觉是有一种东凑西拼的感觉。看着看着,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最糟糕的是,好像和正史也有很多不相干的地方。
据说,已在筹备叶问续集了,似乎要有李小龙师徒情,我想应该也是惨不忍睹的。
香港电影圈,就像杀鸡取卵一样,最终又会抹杀了甄子丹还有武打片难得的成功,真是可惜。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