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3日星期二

大事件


杜琪峰成名后,相对的电影也更有水准,难免的,一些不错的电影就变得理所当然。

大事件这部电影,就是一部蛮不错的电影。

电影的题材本身就很吸引,一班强悍的劫匪,拿着重型武器在打劫后,逃往时在街上驳火,情急下,一名警察向抢匪低头投降以换取性命,可是被拍摄下来,成为市民们的话题,并引发警察维持治安和保护市民的公信力。

在这样的题材下,在不同的导演或编剧可以有不同的发展线,可以是悲情的主线,也可以是现实的探讨。当然也有像某国际明星的一贯作风,上演警察复仇记。

显然,游乃海是以一个完全不同的方法来发展这故事。 说的是,警察要在媒体上所失去的,再次利用媒体来赢取回来,把追捕劫匪的过程以直播方式呈现给大众。这是警匪间利用媒体来角力的一个故事,很是特别。

在一个商业电影的包装下,在我们看到劫匪被阡灭的故事,是不是有思考过这部电影的一些讯息。

在我身边,有一些在媒体工作的朋友。很多时候,一些会很激动,也会高喊媒体自由的口号,对社会很多的事情有很多的不满。

很小时,就看过了一句话,一支笔是比一把剑来得有用的武器。

是的,文字和讯息是会有很大的力量。 媒体的责任也相对更高。因为讯息是会经由他们而发出去的,所以必须要更小心和谨慎。

在我们的身边也许都是一些有学识的人,可是,不代表每个人也能够独立思考。而且,媒体也是人,是不是每一个人对自己的讯息都是中立又反映出事实的真相呢? 活到了这个年龄,我会觉得很多事都不是对或错这么直接。

说了这么多,回到大事件这部电影里,一个警察向劫匪投降,多少人会愤怒?会对警察怀疑,是否会引发更多的不信任?一个个案,会不会抹煞了很多其他在耕耘或殉职的警员呢?试想想,你希望社会对警察不信任,或孩子们对警察都不信任?

所以电影里的警察长官才需要在媒体上取回自尊,取回公信力。

很多时候一则新闻就这样发布出去,是不是造成的伤害是很难补救的?

中国大地震,看到很多人的极端反应,一些人很不以为然地指责说中国政府自大,不接受外国支援,没尽最大的力量在最短的时间做出妥当的安排。 我想这都是可能的,可是,当我们问问自己在批判的当时,我们对震灾所要做的安排有多少的认识?我们对于一个国家对于调动一切资源的考量是否了解?我们是否了解很多事情的背面考量,而我们是否都有做了最大的资料收集?

在这样的情况下,让人们相信政府也许是最妥善的做法,这时候的人们是需要有一个可以托付的对象。 这样的一场突发性灾害,是一定会有妣漏的,我们是不是可以往比较好的方面看。

媒体的力量是非常大的,我提倡新闻自由,但也提倡新闻自由的当时,是应该衡量局势的动荡。

也许会很纳闷,为什么突然说起这部 N 年前的电影。

很无聊的是, 因为梅花间是不说政治或时事评论,可是有时还是会想要说一说,只好借题发挥。

当然,另一个原因是,尽管是 N年前的电影,还是有很多人是没看过的。 (很多人是对中文电影有很大的偏见)

毕竟,这也是一部很不错的杜氏商业电影。

沒有留言: